車裡的搖滾巨星
2013年4月9日 星期二
不再需要信用卡,只要指紋就夠了!
流行趨勢讓你身上的每一件衣服都小了一號,全身都 Fit 了,人也就性感了,可是穿得緊繃、彎腰綁鞋帶也變得很困難時,哪裡還有空間放皮夾呢?手機很聰明,也跟著 Slim 了,慢慢也有變成我們的電子錢包的趨勢,但如果談到用指紋就能夠結賬,聽起來是不是很性感?
PayTango 這個新創事業的四位共同創辦人,本來的構想是要用一張卡來整合全部的塑膠卡:信用卡、點數卡、會員卡等等,不過在進行的過程,他們在學校裡碰到了另外一組人,他們把手勢辨識的技術用在門把以及其他的物品上,這給了他們一個靈感:「那我們為什麼還需要卡片呢?」。
這四位卡内基梅隆大學的學生在去年進行了一場黑客馬拉松(Hackathon) ,並製造出一個掃描器,只要記錄你的指紋後再刷一下你的信用卡,就能夠用指紋來付費了。
PayTango 先從卡内基梅隆大學的餐廳推廣這項技術,之後延伸到舊金山的健身房、健康俱樂部等等地方,這個團對也参予了 Y Combinator Winter's 2013 。
用生物辨識資料來付費的點子,當然不是 PayTango 第一個想出來的,許多零售商和信用卡公司已經在幾個特定的市場進行了多年的測試,PayTango 想藉由帶給使用者更直覺的操作,並針對特定的目標如大學校園以及健身俱樂部來推廣,來做出自己與其他競爭者的區隔。
PayTango 目前僅透過 Y Combinator 籌措資金,不久將進行第一輪的公開募資。
(資料來源:Mashable 圖片來源:,CC licensed)
2013年4月4日 星期四
讀書報告:史蒂芬.金-「談寫作」。
史蒂芬.金雖然赫赫有名,不過我可以說對他是全然不知,就連我看過的電影《1408》是出自於他,也是我看到最後面附錄,他試著教讀者怎麼去修改自己的初稿時才知道的。雖然說是為了精進寫作的技巧才來看這本書,不過意外的從裡面我得到很多即使是用在寫歌、錄音上也通用的原則。以下列舉幾點我最有印象的部分:
1.練習、練習再練習
如果以一個成為小說家為志願,那理所當然大量的閱讀就應當成為你重要的平日修為,透過大量閱讀,精進自己的文字、從別人的故事裡面找到脈絡,又或者是借鏡,告訴自己不要犯下相同的錯誤,把別人的作品吸收消化,成為自己的工具,這是不讓自己的素材庫枯竭最至少的努力。再來,就是打磨、拋光這些工具,每天每天、不中斷地寫,這世界上沒有通達完美境界的捷徑,很多東西都是靠累積而來的,好像一個透明的果醬罐子,每天存一塊進去,一年過去你就至少有 365 元這麼簡單的算術問題而已,好像鈴木一朗從小就孜孜不倦的練習、Kobe Bryant 幾千萬次的跳投練習,沒有天賦、時運加持那些,只是永遠不會有出息的懶鬼藉口,天才的故事總是很好成為暢銷勵志小說,但是,畢竟就是個商業策略而已,江湖一點訣、講破不值錢,如果周杰倫跟大家說,成為賣座保證之前,他一個月起碼寫三十首歌,然後即使投到唱片公司後又總是被退貨,還是持續不斷的投,尋求捷徑的我們會有多沮喪。
換成音樂,現在網路上面有那麼多的管道,想要大量聽各式各樣的音樂也不一定得要花大錢,最近我很喜歡 Shuffler 這個 App,可以把它當成音樂策展(Curation)軟體,集結了全世界知名音樂部落客所推薦的音樂,你可以按照喜歡的音樂風格去聆聽,也可以把 iPhone 接到車上去讓它變成你的 Radio ,如果你使用隨機播放,很多時候會帶給你很多驚喜,到目前為止我聽到的,這個 App 裡蒐集的音樂真的都相當夠水準。你可以把喜歡的歌加入收藏,或者跟隨你認為很夠 Sense 的音樂部落客,讓他們每個月都定時餵你一些最新最棒的歌曲,如果這些作品有 MV 上傳到 Youtube 上 ,就會直接播放出來,而且完全免費,強力推薦。
「要是有機會,我還是想爬回舞台上」是我一直以來的妄想,不過即使只有洗完澡那靈感最敏銳的一小時,一個月我也能夠錄個 Demo出來,今年的目標是要出一張至少 3 首歌的 EP , 每天錄每天寫這個好習慣我會繼續保持,畢竟第一首歌在這個原則之下已經完成了,算是有個好的開始。
2.永遠都是減法
一個人總是最愛自己,而寫出來的文章、音樂就像自己的小孩一樣,我們都希望作品更完美、細緻、豐富,但也就因為如此,很多時候會讓作品顯得臃腫不堪,在書裡面,史蒂芬.金展示了他《1408》的初稿,真的很難下嚥,太多不必要、繁雜的描述,對比修改之後的稿子真的是勝負立見。我自己常在編曲時,堆疊了過多的樂器,吉他一軌又一軌的往上加、弦樂和聲一層又一層的填滿,到最後爆掉的不只是我的記憶體,還有聽的人的耳朵,不管是寫作還是音樂,總有個最主要的東西,把它置中,並在旁邊留下一點空白,在開始填上其他顏色,如果那真的能夠把這個主題襯托得更完美的話,畢竟音樂和小說都需要想像力。
假設今天車上的收音機正好放了你最愛的那首歌,把音量轉大應該毫無疑問的是你立馬會做的事,因為你覺得「聽不夠、不過癮」,更不用說既然是自己的作品,一定充滿了愛,好像假日到奶奶家陪老人家吃個飯那樣,最後總是因為奶奶熱情的催你動筷而消化不良。我慢慢才知道為什麼有些歌裡面總是不火力全開,留下很多我覺得「怎麼不再多來一些」的 Session , 現在才知道除了有喘息的空間,更重要的是,就像偶而吃一次黑鮪魚生魚片才會覺得好吃那樣,大絕招如果動不動就使出來,那也就平庸了。
所以現在,編曲結束,與其要考慮「再加點甚麼吧?」可能「試著拿掉這個看會不會更好」才是比較好的選項。
3.關門、開門
寫作、寫歌,都是一種面對自己很好的方式,寫的是自己的想法,內心最真誠的聲音,這些東西在這個階段還不用急著面對外界的檢視和批評,塑造一個環境,把自己關在裡面,手機關掉、窗戶緊閉、打開空調會比電風扇來的更安靜一點,然後,想到甚麼寫什麼,還不用急著去批判自己「哇!我怎麼寫出這種沒營養的東西?」,「X的!為什麼這一段悶音彈的這麼不乾淨呢?」等等,都應該先放在一邊。所謂的編輯,是建立在草稿已經產生出來這前提之上的,一首歌還沒到最後一拍結束前,該做的是讓他放肆的蔓延生長,而不是修剪,我太常因為這樣總是做一堆只有一半、有頭沒尾的作品,無法對外呈現的「半成品」跟沒做是一樣的,雖然對自己嚴格要求是我的最高準則,不過這個時候還不用急著引用這個標準。
等到草稿、Demo 完成,也就是時候打開門邀請一些親朋好友來品嘗一下了,既然關起門來創作的時候是任由靈感橫衝直撞,那第一次回頭檢視的時候會看到很多坑坑洞洞也就在所難免。可是對自己的愛是盲目的,恐怕再大的窟窿也會輕易忽略,在把作品丟到網路上,面對更多強大的酸民考驗前,先讓一直以來支持著我們的至親好友幫自己過目一下,能夠少丟幾次臉也不錯,不必把他們的質疑當成打擊或澆冷水,應該想成這個時候都還來得及補救。
書裡面有一段我喜歡的不得了,甚至看到大笑出聲的地方。史蒂芬.金說:「你不需要去參加所謂的寫作營,在那裏大家圍著營火聽你發表你的作品,然後每個人提出文法上的問題(在音樂那就是樂理)來指責、圍剿你,而旁邊其他人不但沒有拿剛烤好的棉花糖丟這些白癡,反而一個傻勁點頭微笑附和。」
自古文人相輕,特別在台灣這地方更是如此,我也一直搞不懂把別人扁的低低的跟抬高自己身價或增進自己的實力這兩件事有甚麼關係,畢竟批評別人的時間我總是覺得拿來做自己的功課會比較實在。
之所以覺得好笑,就是因為我曾拿作品給別人聽,然後可以說被打槍到全身都是洞回來。我又有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太在意別人說的話,看到這一段之後可能是因為釋懷而大笑起來。
因為,何必呢?之所以愛音樂就是音樂裡沒有標準、沒有分數可以打,一個人耳朵裡的噪音是另一個人的仙樂,再說除非這位是 Mr.Children 的櫻井和壽,寫出那麼多百萬暢銷金曲而聽到我的歌以後說你這個不行啊,但話又說回來能夠讓這種神人願意聽一下我的歌那還有甚麼好埋怨的?
如果真的要找人檢視自己的作品,那就找普羅大眾,最該避免的就是和自己一樣相同領域的人,因為大家很有可能都深陷泥沼,經過的路人看到可能還會說:「這群人爭著那塊黑乎乎的石頭說是鑽石耶,好白癡喔!」
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
5 個成功人仕常有的「怪咖特質」
在你的身邊是否有一些人,固執又不好相處,當大家因為一個好點子而雀躍、士氣高昂的時候突如其來潑下一桶冷水,做事一板一眼,不容許絲毫的犯錯空間,在你要把這些怪咖畫上好幾個叉之前,冷靜的想想,這些怪咖好像又常能辦到別人所不能,期實,你也可以輕易地在歷史上的偉人名單裡,找到好幾個不折不扣的怪咖,這些怪咖特質會不會剛好就是凡夫俗子無法理解的成功特質呢?怪咖們通常會:
1.爭辯
一個沒有辦法堅守自己想法和計畫的人,又如何肩負領導的重責大任呢?時常與你的同事辯論什麼是大家應該做的是件好事,所謂真理越辯越明,互相爭辯能使大家動機更加堅決,並強迫每個人細心雕琢自己提出的假設,。
2.迎擊
當你覺得某個人在唬弄你,面對面告訴他你的感受。保持畢恭畢敬是條簡單的路子,尤其對失敗的人來說,唯唯諾諾表示你放棄捍衛事實、真正對的事,且永遠在被動地順從裡無止境的受苦。
3.狠心
這裡說的不是踩著別人往上爬的心狠手辣,而是給自己設立一個別人看起來近似自虐的高標準。喜劇泰斗喬治卡林( George Carlin )曾在彩排的時候嚴厲地苛責自己,因為沒有掌握好笑點的時機,即使就差了幾秒而已。大師的自我要求是絕不妥協的,如果你真的想做到最好,就不要對自己太過仁慈。
以人稱 Routine Maniac 的鈴木一朗為例,為了預防受傷,他每天從起床到就寢都以相同的模式生活,以調整自己的生理狀態都維持在同一個水準,如果是比賽當天,一定會在家裡先吃一樣的咖哩飯後再到球場。提早抵達球場之後,先環顧球場看哪裡是比較濕滑容易滑倒的地方,如果穿著釘鞋,碰到有樓梯的地方都必須要放上斜板。比賽當中,容易受傷的正面撲壘一定避免,就連跟隊友開心的擊掌碰撞,他也會把力量放鬆來避免受傷。在休息室裡,由於對腰部負擔較大,只坐板凳而不坐沙發等等。
4.尋求反對意見
雖然從別人的認同中來得到溫暖是人之常情,不過偶而遭受反對更是健康的事情,我們的思考角度若侷限於自己,怎麼樣都不可能周全。著名的小說作家史蒂芬.金在初稿完成後,也會拿給太太或是幾位朋友試閱,通常能夠有機會修補自己沒有發現的缺失。
5.孤立自己
團隊工作的確讓人覺得振奮又有活力,不過你再怎麼受歡迎,還是需要時間好好的把你自己關起來,沉澱自己的思緒,在不被打擾的情況之下思考一些事,或是心無旁鶩的去執行你的計畫,一步一腳印地。的確我們是需要別人的意見,但是在這個階段,更重要的是一點一滴的去付諸行動,把你心裡的藍圖用積木一塊一塊堆砌起來,這時你需要的是,絕對的專注。或許這部分也是怪咖常讓人覺得難以親近的主要原因,很多時候侵犯他們的神聖領域可能惹來一頓斥責。
服用警告:我們總是可以從別人身上找到值得學習的地方,就算是大家眼裡的怪咖,也有值得尊敬的特質,但是,記得去蕪存菁,畢竟太像怪咖也極有可能讓你把工作給丟了。
(資料來源:FAST COMPANY 圖片來源:somemixedstuff,CC licensed)
2013年4月2日 星期二
好厲害的即時動畫,到底是真人還是CG?傻傻分不清呀!
我們都玩過了「黑色洛城」這款遊戲。由 RockStar Leeds Studio 製作,「黑色洛城」最大賣點,就是讓玩家首次體驗到,必須由角色表情來判斷疑犯是否在說謊。透過創新的臉部動態捕捉掃描技術,打造出擁有細膩表情變化的角色,無疑把遊戲圖像水準推向一個巔峰。
1970 年,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政弘曾提出過「恐怖谷理論」:當機器人或是類人物體,擁有近似於人類的特徵時,會引起我們的好感,但當相似度越來越高,那些稍微不相似的部分則會讓人覺得毛骨悚然,好像我們看到僵屍或者屍體那樣。若把好感度放在縱軸、相似度放在橫軸就會得到一個 V 型的圖形,谷底的部分就是所謂的「恐怖谷」,而在越過這個恐怖谷之後,又會回到正面的觀感。
曾製作決勝時刻、蜘蛛人-破碎次元、原型兵器等熱銷遊戲的 Activision ,近日推出了一項新的即時動畫技術,正捲起袖子準備挑戰這個恐怖谷。
Activision 的即時動畫 R&D專家 Jorge Jimenez 剛在 2013 遊戲開發者大會上發表這項技術,並聲稱這將能成為次世代角色演繹的一大突破。對開發者來說,他們的任務不僅僅只是製作出更擬人逼真的圖像,而且更要確保能在一般人所擁有的電腦配備上順利運行。Activision 使用了像是骨骼動態、臉部掃描、動態捕捉等種種精巧的技術來呈現更細緻的膚質。
在 Jorge Jimenez 的部落格上還可以看到其他的作品,雖然以上面這個影片裡的人物來說,其實也還不到真正完美;例如牙齒和嘴裡的黑洞就相當不自然,而且這個人物沒有頭髮,我們也看不出在頭髮的表現上可以有什麼樣的水準,但是即時動畫技術的確很紮實的在快速進化當中。在這次的大會上,Epic Games 也發表了Unreal 4 引擎製作的動畫,也是同樣的精彩。
(資料來源:Mashable 圖片來源:81169506@N00,CC licensed)
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
Apple 和 Amazon 想建立二手數位商品市場
因為某款超熱門遊戲至今仍全台缺貨,等不及在 Xbox360 線上直接購買了, 又適逢促銷活動用便宜很多的價格買到, 可以直接在線上付費、以較低的價格購買遊戲已經行來已久,可是為什麼實體遊戲還是常常大缺貨?原因大概都是不能夠轉賣。
遊戲真的是很貴,一款大多接近兩千,所以許多人買了新上市熱騰騰的遊戲,花一個週末的時間破台,然後再趕快拋售,如此一來就只花了 200 到 300 塊就能享受這款遊戲。所以即使缺貨,很多人還是寧可等實體商品。
不過 ,Apple 和 Amazon 有志一同想到了一個新點子,如果讓消費者可以轉賣這些數位商品,有沒有搞頭?
Amazon 的「數位商品二手市場」構想已經獲得專利, Apple 也已提出申請。擁有該數位商品使用權的人,可以透過販賣、轉讓這個權利,權利轉出後則原擁有者將不再有使用權。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Amazon 設下轉售次數的限制,而 Apple 則是會把轉售的部份利潤回饋給最初的創作者或是出版者身上。
好像不錯!可是實行細節上,可能會產生的問題也不少。
從法律上面來看有沒有問題呢?來看看一項正在進行中的訴訟案:已經成立兩年的 ReDigi,提供使用者轉讓從 iTunes 上下載的歌曲,來交換可以下載其他歌曲的點數。Capital Record 認為 ReDigi 沒有經過授權,複製他們的歌曲而侵害其權益,對ReDigi 提出了訴訟,但是 ReDigi 主張他們是「轉讓」而非「複製」,因此仍適用「一次出售原則」(First-Sale doctrine 即原產品的製造或發行者不能干預購買其產品的消費者如何處分這項產品,無論是轉借或是轉售)。
另外一個是衝擊新品的問題,以二手書來說,如果我們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很多便宜、保存完善的二手書,當然不會想要去買昂貴的全新品,更何況數位商品完全沒有折舊的問題,對此, Amazon 設下了轉售的次數,以避免市面上數位二手貨氾濫,不過可能 Apple 所採用的方式比較有說服力,能夠分得部份利潤的原創或發行者總是比較不會有抱怨。
還有,該怎麼避免原擁有者在轉售權利後,仍然能保留使用權?假設我從 iTunes 下載了一首歌曲,那麼我就有機會複製這首歌,進而多次轉售而牟利,如果最初我付費購買的不是「下載」這個音樂檔案,那也會是「進入資料庫存取」的權利,都讓我進去了, 那要找到機會複製應該不是難事。
如果數位二手市場真的成型,將會是很熱絡的一門生意,不過一些漏洞該怎麼避免,還需要好好思考。
(資料來源:Mashable 圖片來源:59937401@N07,CC licensed )
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輕鬆解決 Garageband惱人的「無預期結束」
看到這個警示是不是常讓你火冒三丈?對於樂手來說,一整個晚上思考編曲、或是怎麼樣 Mix 會讓歌曲聽起來更好,完全算不上甚麼苦差事,可是要搞定這種「技術性」問題那就頭痛了。以下要提供你一個,謎一般的解救方法來搞定這個謎一般的問題。
會碰到 Garageband 無預期結束的原因百百種,我先說說我的:
某天錄完 Demo,我就把歌曲輸出到 iTunes,而我拿到車上播放的時候也是完全正常的,隔天打開檔案後要繼續工作時,雖然檔案是打開了,不過只要按下空白鍵開始播放沒兩秒就會立刻退出,到網路上也遍尋不到解答,仔細再聽看看,在那短短的播放時間裡,我前一天錄好的那軌木吉他是沒有聲音的,其他鼓、貝斯、甚至是錄完木吉他之後錄的 Vocal 也都還有聲音。
然後不知道哪裡來的靈感,我複製了這個檔案,打開複製的檔案後發現木吉他那軌完全消失了,於是我就這麼做:
「打開原本一直會跳出的那個檔案,把木吉他那軌刪掉,接著另存新檔,再打開那個儲存好的檔案就得到救贖了!」
雖然問題解決,可是我還是完全沒有頭緒到底問題是怎麼造成的,我只能猜想是不是我錄吉他的時候音量一直爆掉導致的,這點完全無法證實,只是我現在錄的時候盡量把輸入的訊號大小調到最用力彈奏時仍不會爆掉的程度,這種技術問題對我來說只能當迷信來處理了,畢竟那個錯誤報告跳出來的一堆程式語言我是完全看不懂。
如果你的狀況跟我不一樣,而是加掛了新的軟體音源之後發生無預期結束,那網海裡提供的有效解決方法大多是「刪除那個音源,然後重新安裝。」順便提供給大家試試。
另外一個方法,是刪除 preference 跟附檔名為 plist 的檔案,如果上述方法都無效時可以再問我,不另贅述是因為每個技術人員都提供這個解法( 包含 Apple 官方技術支援 ),但也幾乎沒有人因此獲得解決之道。
祝好運,希望你今晚是花在寫歌或者錄音,而不是處理電腦程式這種靈異問題上。
(圖片來源:rafaelrebolleda,CC licensed)
會碰到 Garageband 無預期結束的原因百百種,我先說說我的:
某天錄完 Demo,我就把歌曲輸出到 iTunes,而我拿到車上播放的時候也是完全正常的,隔天打開檔案後要繼續工作時,雖然檔案是打開了,不過只要按下空白鍵開始播放沒兩秒就會立刻退出,到網路上也遍尋不到解答,仔細再聽看看,在那短短的播放時間裡,我前一天錄好的那軌木吉他是沒有聲音的,其他鼓、貝斯、甚至是錄完木吉他之後錄的 Vocal 也都還有聲音。
然後不知道哪裡來的靈感,我複製了這個檔案,打開複製的檔案後發現木吉他那軌完全消失了,於是我就這麼做:
「打開原本一直會跳出的那個檔案,把木吉他那軌刪掉,接著另存新檔,再打開那個儲存好的檔案就得到救贖了!」
雖然問題解決,可是我還是完全沒有頭緒到底問題是怎麼造成的,我只能猜想是不是我錄吉他的時候音量一直爆掉導致的,這點完全無法證實,只是我現在錄的時候盡量把輸入的訊號大小調到最用力彈奏時仍不會爆掉的程度,這種技術問題對我來說只能當迷信來處理了,畢竟那個錯誤報告跳出來的一堆程式語言我是完全看不懂。
如果你的狀況跟我不一樣,而是加掛了新的軟體音源之後發生無預期結束,那網海裡提供的有效解決方法大多是「刪除那個音源,然後重新安裝。」順便提供給大家試試。
另外一個方法,是刪除 preference 跟附檔名為 plist 的檔案,如果上述方法都無效時可以再問我,不另贅述是因為每個技術人員都提供這個解法( 包含 Apple 官方技術支援 ),但也幾乎沒有人因此獲得解決之道。
祝好運,希望你今晚是花在寫歌或者錄音,而不是處理電腦程式這種靈異問題上。
(圖片來源:rafaelrebolleda,CC licensed)
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Pheed CEO 從中國軟體產業割喉戰裡得到的啓示
O.D Kobo ,這位在亞洲市場經驗豐富的網路創業家,雖然謙遜的說,談到中國,他不算專家,但他清晰的點出一些美國新創事業常在初期忽略、卻又至關重要的關鍵:營利化。
先別說這個了,你聽過 "Pheed" 嗎?
甫在去年 10 月,在社群廝殺的戰場上異軍突起、一個野心勃勃想一統江湖的社群平台;Pheed,登場。短短時間,今年二月中它已攻上 App Store 社交類排行榜第一名, iPhone 的使用者平均每天花 1.04小時在這個App上。
了不起!有什麼特別之處?這麼說吧!其他社群有的功能它不但通通有,更重要的是,它讓分享高品質文字、影音內容的使用者,可以對其他使用者每個月收取 $2 到 $35 的訂閱費,只要你的內容真的有那麼優的話!
這個想法,讓 Pheed 在 33 個國家的排行榜都打入百大熱門 App,而且比起其他 App ,使用者平均多花了十五倍的時間在 Pheed 上。包括派瑞絲希爾頓、麥克泰森、超模娜歐蜜坎貝爾在內,現在 Pheed 上聚集了越來越多的名人,成長速度更是未見趨緩。 Pheed 同樣有網頁版, Android 版本也已進入測試階段,預定 3月上市。
對於中國的網路產業,Kobo 提出了幾項觀察,和他創立 Pheed 的一些心得。
1.利潤可以是產品的一部分
Kobo 把內容營利化的想法來自於中國,他看到一些企業找來明星製造一些熱門簡訊,如果粉絲希望收到這些簡訊,就必須支付 $0.25,那些創造內容的明星,事實上就是在印錢。
美國的新創公司,大多會把焦點放在「製造好的產品」,而且認為「營利化」動機不純,但在中國,情況則完全相反, Kobo 說:「從一開始,這些網路公司想的就是怎麼賺錢。」
一開始就考慮營利化的好處是,你的用戶不會在後期碰到這個問題時劇烈反彈,Instagram 不就做過這件事?雖然立即就改變說詞,不過還是損失了 25% 的用戶,而 Pheed 則在同時期因為接收不了這些蜂擁而至的出走用戶,暫時關閉好讓伺服器喘口氣。
2.慎選夥伴,這是戰爭!
由於很早就確立自己的獲利模式,也就很清楚未來的競爭對手會是誰,所以像 Instagarm 與 Twitter 那樣好友變敵人的情節決不會在中國上演,從第一天開始,這就是一場壁壘分明的殘酷戰爭,你可以毫無顧慮的分享 FastCompany 的文章到你的 Facebook 或 Twitter上,但跨平台的資源分享在中國卻不盛行,因為大家都在爭奪用戶。
3.打敗本尊的兇猛山寨
「中國人的想法是:如果他們能做,為什麼我們不能做?」 Kobo 說,美國人喜歡做對手還做不到的事,不過中國人則彼此競相模仿,然後思考我怎麼做的比對手更好。實際使用過 Pheed 後,你大概很快就會發現很多其他社群的功能,只是更靈活。「為什麼我不能讚一則推文?為什麼我不能回推一張喜歡的 Instagram 照片?」 Pheed 萃取出Tumblr、YouTube、Facebook 和 Twitter 那些已經運作很好的功能,加上一些新的, Kobo 認為,Pheed 在內容上可以比其他社群更加的豐富。
4.好好計算獲利能力
產品的確需要先被大眾接受,不過該怎麼樣擴大財務規模也是一大課題。 Kobo 不停的在研究數字,在沒有確定獲利之前,他和團隊不會開始打造任何東西。一開始,他們想像有七百萬免費用戶,每個月提供一個基礎上傳內容量,然後當上傳了某個量的影片時,大概可以賺到 $250 萬來渡過第一年,他保守預估在用戶數達到兩千萬人時,大概會有二十萬付費用戶。
5.等收支平衡時再來慶祝
「在美國,大家都認為流量能夠為他們賺到錢,不過我想問那些擁有一千萬用戶的人,要怎麼開始獲利?如果連 Google 也不能,你會怎麼做?」
當 Kobo 的公司開始在中國連連得獎時,他已經為中國三億兩千萬用戶創立了 30 多個平台、入口網站、瀏覽器等等,可是同時財務狀況也開始困窘,他發現他支撐不了那麼多的事業,「當我們看到 Myspace、Youtube 和 Bebo 接二連三的被收購,也想遵循這個規則:流量越大越好,在某個時刻員工人數甚至達到了三百人之多。」最後他只能靠著一些外包的工作來賺錢支付帳單,同時他的團隊繼續研發新的產品,諷刺的是,到 2008年公司應該可以在恆生聯交所公開上市時,實際上口袋空空的 Kobo ,個人財產也被預估到達三億美金,外包的廣告工作在中國並不賺錢,而接踵而來的金融海嘯讓他吃足了苦頭,最終與卡達首相合夥才得到喘息的空間。
「現在我回頭想想」Kobo 說:「如果你不是在建立一門生意,那你到底在幹嘛?」
(資料來源:FASTCOMPANY 圖片來源:lievenvm,CC licensed)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