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4日 星期四

讀書報告:史蒂芬.金-「談寫作」。 


去年年底加入 TechOrange 科技報橘,成為合作作者後, 3 月中的時候去參加了一場報橘的作者聚會,在那裏第一次聽到了這本書,回來就把它列入我的書單裡,正確來說應該是到今天早上四點,我終於把他看完了。

史蒂芬.金雖然赫赫有名,不過我可以說對他是全然不知,就連我看過的電影《1408》是出自於他,也是我看到最後面附錄,他試著教讀者怎麼去修改自己的初稿時才知道的。雖然說是為了精進寫作的技巧才來看這本書,不過意外的從裡面我得到很多即使是用在寫歌、錄音上也通用的原則。以下列舉幾點我最有印象的部分:

1.練習、練習再練習

如果以一個成為小說家為志願,那理所當然大量的閱讀就應當成為你重要的平日修為,透過大量閱讀,精進自己的文字、從別人的故事裡面找到脈絡,又或者是借鏡,告訴自己不要犯下相同的錯誤,把別人的作品吸收消化,成為自己的工具,這是不讓自己的素材庫枯竭最至少的努力。再來,就是打磨、拋光這些工具,每天每天、不中斷地寫,這世界上沒有通達完美境界的捷徑,很多東西都是靠累積而來的,好像一個透明的果醬罐子,每天存一塊進去,一年過去你就至少有 365 元這麼簡單的算術問題而已,好像鈴木一朗從小就孜孜不倦的練習、Kobe Bryant 幾千萬次的跳投練習,沒有天賦、時運加持那些,只是永遠不會有出息的懶鬼藉口,天才的故事總是很好成為暢銷勵志小說,但是,畢竟就是個商業策略而已,江湖一點訣、講破不值錢,如果周杰倫跟大家說,成為賣座保證之前,他一個月起碼寫三十首歌,然後即使投到唱片公司後又總是被退貨,還是持續不斷的投,尋求捷徑的我們會有多沮喪。
















換成音樂,現在網路上面有那麼多的管道,想要大量聽各式各樣的音樂也不一定得要花大錢,最近我很喜歡 Shuffler 這個 App,可以把它當成音樂策展(Curation)軟體,集結了全世界知名音樂部落客所推薦的音樂,你可以按照喜歡的音樂風格去聆聽,也可以把 iPhone 接到車上去讓它變成你的 Radio ,如果你使用隨機播放,很多時候會帶給你很多驚喜,到目前為止我聽到的,這個 App 裡蒐集的音樂真的都相當夠水準。你可以把喜歡的歌加入收藏,或者跟隨你認為很夠 Sense 的音樂部落客,讓他們每個月都定時餵你一些最新最棒的歌曲,如果這些作品有 MV 上傳到 Youtube 上 ,就會直接播放出來,而且完全免費,強力推薦。

「要是有機會,我還是想爬回舞台上」是我一直以來的妄想,不過即使只有洗完澡那靈感最敏銳的一小時,一個月我也能夠錄個 Demo出來,今年的目標是要出一張至少 3 首歌的 EP , 每天錄每天寫這個好習慣我會繼續保持,畢竟第一首歌在這個原則之下已經完成了,算是有個好的開始。


2.永遠都是減法











一個人總是最愛自己,而寫出來的文章、音樂就像自己的小孩一樣,我們都希望作品更完美、細緻、豐富,但也就因為如此,很多時候會讓作品顯得臃腫不堪,在書裡面,史蒂芬.金展示了他《1408》的初稿,真的很難下嚥,太多不必要、繁雜的描述,對比修改之後的稿子真的是勝負立見。我自己常在編曲時,堆疊了過多的樂器,吉他一軌又一軌的往上加、弦樂和聲一層又一層的填滿,到最後爆掉的不只是我的記憶體,還有聽的人的耳朵,不管是寫作還是音樂,總有個最主要的東西,把它置中,並在旁邊留下一點空白,在開始填上其他顏色,如果那真的能夠把這個主題襯托得更完美的話,畢竟音樂和小說都需要想像力。

假設今天車上的收音機正好放了你最愛的那首歌,把音量轉大應該毫無疑問的是你立馬會做的事,因為你覺得「聽不夠、不過癮」,更不用說既然是自己的作品,一定充滿了愛,好像假日到奶奶家陪老人家吃個飯那樣,最後總是因為奶奶熱情的催你動筷而消化不良。我慢慢才知道為什麼有些歌裡面總是不火力全開,留下很多我覺得「怎麼不再多來一些」的 Session , 現在才知道除了有喘息的空間,更重要的是,就像偶而吃一次黑鮪魚生魚片才會覺得好吃那樣,大絕招如果動不動就使出來,那也就平庸了。

所以現在,編曲結束,與其要考慮「再加點甚麼吧?」可能「試著拿掉這個看會不會更好」才是比較好的選項。



3.關門、開門













寫作、寫歌,都是一種面對自己很好的方式,寫的是自己的想法,內心最真誠的聲音,這些東西在這個階段還不用急著面對外界的檢視和批評,塑造一個環境,把自己關在裡面,手機關掉、窗戶緊閉、打開空調會比電風扇來的更安靜一點,然後,想到甚麼寫什麼,還不用急著去批判自己「哇!我怎麼寫出這種沒營養的東西?」,「X的!為什麼這一段悶音彈的這麼不乾淨呢?」等等,都應該先放在一邊。所謂的編輯,是建立在草稿已經產生出來這前提之上的,一首歌還沒到最後一拍結束前,該做的是讓他放肆的蔓延生長,而不是修剪,我太常因為這樣總是做一堆只有一半、有頭沒尾的作品,無法對外呈現的「半成品」跟沒做是一樣的,雖然對自己嚴格要求是我的最高準則,不過這個時候還不用急著引用這個標準。

等到草稿、Demo 完成,也就是時候打開門邀請一些親朋好友來品嘗一下了,既然關起門來創作的時候是任由靈感橫衝直撞,那第一次回頭檢視的時候會看到很多坑坑洞洞也就在所難免。可是對自己的愛是盲目的,恐怕再大的窟窿也會輕易忽略,在把作品丟到網路上,面對更多強大的酸民考驗前,先讓一直以來支持著我們的至親好友幫自己過目一下,能夠少丟幾次臉也不錯,不必把他們的質疑當成打擊或澆冷水,應該想成這個時候都還來得及補救。

書裡面有一段我喜歡的不得了,甚至看到大笑出聲的地方。史蒂芬.金說:「你不需要去參加所謂的寫作營,在那裏大家圍著營火聽你發表你的作品,然後每個人提出文法上的問題(在音樂那就是樂理)來指責、圍剿你,而旁邊其他人不但沒有拿剛烤好的棉花糖丟這些白癡,反而一個傻勁點頭微笑附和。」

自古文人相輕,特別在台灣這地方更是如此,我也一直搞不懂把別人扁的低低的跟抬高自己身價或增進自己的實力這兩件事有甚麼關係,畢竟批評別人的時間我總是覺得拿來做自己的功課會比較實在。

之所以覺得好笑,就是因為我曾拿作品給別人聽,然後可以說被打槍到全身都是洞回來。我又有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太在意別人說的話,看到這一段之後可能是因為釋懷而大笑起來。
因為,何必呢?之所以愛音樂就是音樂裡沒有標準、沒有分數可以打,一個人耳朵裡的噪音是另一個人的仙樂,再說除非這位是 Mr.Children 的櫻井和壽,寫出那麼多百萬暢銷金曲而聽到我的歌以後說你這個不行啊,但話又說回來能夠讓這種神人願意聽一下我的歌那還有甚麼好埋怨的?

如果真的要找人檢視自己的作品,那就找普羅大眾,最該避免的就是和自己一樣相同領域的人,因為大家很有可能都深陷泥沼,經過的路人看到可能還會說:「這群人爭著那塊黑乎乎的石頭說是鑽石耶,好白癡喔!」




( 圖片來源:bradmontgomerynicodewaleriwst,CC licensed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